在江苏城市足球联赛(苏超)的赛场上,一场静悄悄的文明革命正在上演。继南京对阵淮安、扬州迎战泰州等多场比赛后,球迷们自发清理看台垃圾的场景引发全网热议。数万观众离场时,不仅带走个人物品,更主动捡拾散落在座椅间的饮料瓶、零食袋,甚至跪地清理细碎垃圾,让原本需要数小时的保洁工作缩短至四十分钟内完成。这一画面被央视新闻记录传播,网友纷纷点赞:“苏大强踢出了一记文明观赛的好球!”
一、从 “垃圾围城” 到 “净场行动”:26 年文明进化的缩影
这一幕让人想起 1998 年法国世界杯上日本球迷的 “清场传奇”。当时日本队小组赛出局,但其球迷赛后将看台整理得一尘不染的举动震惊世界。如今,这一场景在中国赛场重现,且背后有着更深刻的经济社会变迁逻辑。1998 年日本人均 GDP 为 3.2 万美元,而中国仅 800 多美元;2025 年江苏全省人均 GDP 突破 2 万美元,无锡新吴区更是超过 5 万美元。正如古人所言 “仓廪实而知礼节”,物质条件的提升为文明素养的进步奠定了基础。
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。江苏球迷从 2015 年起便开始倡导 “人走场净”,通过荣誉积分制度、购票权限挂钩等机制逐步培养习惯。如今在无锡奥体中心,赛后保洁工作量已减少三成,赞助商甚至发现看台整洁反而带动了饮料销量。更令人欣慰的是,亲子协作清理垃圾、儿童提醒长辈勿乱扔杂物等场景频繁出现,文明意识正通过家庭代际传递。
二、文明观赛的 “苏超范式”:赛场内外的良性互动
苏超的文明实践远不止于捡垃圾。常州为扬州球迷提供免费景区门票,盐城、镇江发放观赛福利,江阴警方启用机器狗维护秩序,这些举措共同构建了 “赛事 + 城市” 的文明生态。正如《扬子晚报》所言:“这个作业可以抄、值得抄、推荐抄。”
这种文明质感源于江苏深厚的文化土壤。全省 13 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全国文明城市,总数居全国前列。赛场上的 “最帅捡垃圾姿势”,实则是城市文明形象的生动注脚。赛事主办方顺势发放环保袋、纪念徽章,地方政府将赛场经验推广至公园、商圈,形成 “个体自觉 — 群体示范 — 制度引导” 的闭环。当五万球迷离场时 “挥一挥衣袖,不带走一片垃圾”,其传递的不仅是环保意识,更是对公共空间的责任感与归属感。

三、从 “新闻事件” 到 “文明常态”:未来的期待与挑战
值得关注的是,苏超的文明实践已产生溢出效应。有欧洲球场开始效仿发放塑料袋,而中国球迷在国际赛事中的 “净场行动” 也越来越普遍。但正如专家指出,文明素养的提升不能仅靠经济发展,还需制度约束与意识培养。江苏球迷的领队坦言:“现在年轻人觉得随手带走垃圾是基本操作,被拍到乱扔会被网暴。” 这种舆论监督与自我约束的结合,正是文明习惯养成的关键。
随着苏超关注度攀升,对文明观赛的考验将更加严格。当有一天 “球迷捡垃圾” 不再成为新闻,当所有赛事结束后保洁人员不再为垃圾头疼,观众不再为离场拥堵焦虑,这才是体育赛事的最美模样 —— 让竞技激情与文明理性共舞,让城市与个体在相互映照中走向更好的未来。苏超的实践证明,文明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,而是可复制、可推广的行动范式。这个作业,值得所有体育赛事、所有城市、所有人认真抄一抄。
bevictor伟德官网入口